熱門搜索:鱟試劑,內毒素檢測儀,內毒素檢測試劑盒,基因重組鱟試劑,濁度法鱟試劑,顯色法鱟試劑,凝膠法鱟試劑,葡聚糖緩沖液,無熱原水,鱟試劑耗材
    技術文章 / article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技術文章 > 內毒素的研究發展歷程

    內毒素的研究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 2023-03-30  點擊次數: 946次

    大約于100年前1892~1895年),德國Robert Koch的學生Richard Pfeiffer在研究霍亂弧菌感染的發病機理時發現該菌可產生兩種具有不同性質的毒性物質,一種為由活菌合成并釋放出來對熱敏感的蛋白質成分即外毒素exotoxin),另一種為對熱抵抗并且只有當細菌崩解后才能釋放出來的非蛋白質成分他將后一種毒性物質稱為內毒素endotoxin

    緊接著意大利的Engenio Centanni通過自溶的方法從各種革蘭氏陰性桿菌中提取到了類似的毒性物質他稱其為致熱毒素pyrotoxina),因為這類物質在表達毒性的同時始終亦表達顯著的發熱反應活性。

    同時期德國的Hans Buchner證實從多種細菌提取得到的內毒素物質除引起發熱外可引起白細胞數目的改變并可顯著增強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從而Buchner開創了非特異性療法"或“發熱療法"。

    紐約的外科醫師William B. Coley將加熱殺死的靈桿菌和化膿性鏈球菌上清濾液應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特別是肉瘤的治療,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他將其應用的細菌上清液稱為Coley氏毒素。繼后Murray J. Shear證實Coley氏毒素中發揮抗腫瘤作用的物質為內毒素。

    但是內毒素化學本質的闡明是到了50年代后才開始的。德國的Otto westphal和Otto Liederitz首先介紹了提取高純度內毒素的方法一一酚水法使得內毒素的化學和結構分析成為可能,從而開創了內毒素化學和內毒素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

    • 聯系電話電話400-687-1881
    • 傳真傳真010-87875015
    • 郵箱郵箱f.he@bio-life.com
    • 地址公司地址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中國藥谷CBP)
    • 公眾號二維碼
    © 2025 版權所有:科德角國際生物醫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m.acsvainc.com)   備案號:京ICP備2021012680號-1   網站地圖   技術支持:化工儀器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灌南县| 株洲市| 彭泽县| 兰溪市| 龙游县| 资源县| 东城区| 苏尼特右旗| 酒泉市| 普兰店市| 南木林县| 治多县| 台湾省| 景东| 大荔县| 同心县| 双柏县| 南雄市| 张家港市| 绥化市| 大理市| 政和县| 马公市| 高要市| 通辽市| 叙永县| 黄浦区| 阿图什市| 略阳县| 勃利县| 佛冈县| 和田县| 张家口市| 大新县| 息烽县| 荃湾区| 太保市| 陵水| 渭南市|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