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鱟試劑,內毒素檢測儀,內毒素檢測試劑盒,基因重組鱟試劑,濁度法鱟試劑,顯色法鱟試劑,凝膠法鱟試劑,葡聚糖緩沖液,無熱原水,鱟試劑耗材
    技術文章 / article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技術文章 > 內毒素的發現與起源(一)

    內毒素的發現與起源(一)

    發布時間: 2023-12-11  點擊次數: 946次

    細菌內毒素的研究已有200多年歷史,最早的相關研究起始于對腐爛動物的觀察。

    18世紀Albrecht von Haller1708~1777將從腐爛魚或肉中提取的腐爛液體經靜脈注射到動物體內發現能引起動物發熱和其他疾病癥狀而新鮮魚或肉的提取物不引起發熱反應。當時認為食物在降解和腐爛過程中產生了能致熱和致病的毒性物質。

    早在19世紀人們就試圖鑒別這種腐爛毒素,Ernst von Bergmann1836~1906將這種毒素命名為Sepsin。應該說,Dane Peter L.Panum是第-一-位系統地、科學地研究這種毒素的科學家。在1874他發表論文明確指出這種腐爛毒素是不揮發的不是一種簡單的腐爛或發酵組織的終末產物也不是活的微生物這種毒素可能來源微生物毒素耐熱不是一種酶可溶于水不溶于純乙醇腐爛液體內的蛋白樣物質本身無毒性,但能將毒素吸收到表面毒性成分至少能部分從沉淀物中洗脫注射12mg濃縮物就足夠引起高熱致犬死亡。根據我們現在對內毒素的認識實際上Panum的研究結果已經涉及到內毒素。因此可以說他是最早描述內毒素特性的研究者。

    由于這種毒素最主要的表現是引起發熱19世紀大多數人將其稱為致熱物質pyrogenic material或致熱原pyrogen

    首-次提出致熱物質"的是Theodor Billroth一位外科教授),他在1862年發表的論文中描述道致熱物質不僅存在于腐爛液體和新鮮膿液內也存在于干的腐爛物和干的膿液內。Sir John Burdon-Sanderson1828~1905英國生理和病理學家1896年進一步將致熱物質"稱為致熱原",并在Panumvon Beugmann研究的基礎上,Burdon-Sanderson至少獲得了部分純化的致熱原,首-次提出了致熱物質的來源問題即內源性致熱原存在于血液或組織液內和外源性來自微生物兩方面。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才明確認識到感染是由微生物所致。在這以前地方性或流行性發生的疾病如瘟疫和霍亂被認為是毒氣miasma所致認為這種毒氣來源于土壤或土壤下的一種不可見的揮發性物質,被稱為壞氣badair",這就是瘴氣malaria"一詞的起源。因此當時認為這種感染的傳播不是從人傳到人而是通過環境因素如毒氣。另一方面醫生們很清楚地觀察到一些疾病如梅毒是從人傳到人而不是通過壞的空氣。因此早期認為感染的發生有兩個途徑即毒氣和接觸傳染contagion

    Louis Pasteur1822~1895首-次明確證實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他認為這些微生物存在于空氣的塵埃中可到處傳遞侵入到傷口內并在傷口繁殖引起感染。Billroth雖認為感染是由細菌引起的但認為細菌本身存在于宿主健康組織內,在受到炎癥刺激時細菌被激活而繁殖即提出內源性腐敗理論"。德國細菌學家Edwin Klebs腸道細菌Klebsiella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認為引起感染的細菌來源于外界、細菌可以侵入到健康而又受到刺激的組織內并在感染發生過程中產生致熱物質。丹麥醫生Hans-Christian Gram1853~19391884年發明了一種至今仍被廣泛采用的染色技術即革蘭染色法Gramstain。利用該方法可將所有細菌分為兩類革蘭陽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和革蘭陰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

    隨著感染由微生物所致的認識日益明確致熱原來源的研究也由腐爛組織轉移到微生物。Gustave Roussy1874~1948首-次從細菌中分離到兩種物質一種引起低熱稱為frigorigenine.另一種引起高熱稱為pyretogenine。他認為這些物質位于細菌內受到酶的溶解作用后被釋放出來。Ludwig Brieger隨后發現傷寒桿菌也能產生一種毒性物質即傷寒毒素typhotoxin毒素toxin"一詞正是Brieger首-次提出的。隨后人們在其他桿菌的培養物中都分離出一種高分子量蛋白樣毒性物質為無菌白色粉末被稱為toxalbumin。進一步研究發現,許多致病細菌都產生毒性物質這些毒性物質能引起致死性反應。由于當時分離的毒素都顯示蛋白樣特性曾一度認為所有的細菌毒素都是蛋白質。

     

    來源:《細菌內毒素的基礎與臨床》,作者:蔣建新,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 聯系電話電話400-687-1881
    • 傳真傳真010-87875015
    • 郵箱郵箱f.he@bio-life.com
    • 地址公司地址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中國藥谷CBP)
    • 公眾號二維碼
    © 2025 版權所有:科德角國際生物醫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m.acsvainc.com)   備案號:京ICP備2021012680號-1   網站地圖   技術支持:化工儀器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克山县| 廊坊市| 桦川县| 饶平县| 辉南县| 黄骅市| 咸宁市| 东乌珠穆沁旗| 台湾省| 高州市| 郁南县| 阜新市| 三河市| 榆树市| 金门县| 阳城县| 房山区| 平塘县| 开阳县| 吉安县| 新竹县| 麟游县| 东兰县| 准格尔旗| 屏边| 团风县| 徐州市| 洛川县| 乐平市| 玉溪市| 密山市| 内乡县| 花莲县| 武平县| 陆丰市| 金坛市| 余干县| 绵竹市| 白玉县| 老河口市|